8月27日,在雄县人才家园小区新星地热换热站内,值班工作人员在10号板式换热器旁向经济观察网记者介绍,地热水经潜水泵提取,进入旋流除砂器除砂后,再进入板式换热器进行热交换。换热后的地热水经排气、过滤、加压等回灌装置实现100%同层回灌,从而真正做到“取热不取水”。
据悉,该换热站由中石化绿源地热能开发有限公司负责运维,主要功能是向周边小区提供集中供热和生活热水。这家由中国石化集团新星石油公司与极地绿色能源集团在2006年共同投资组建的新能源企业,目前已成为中国地热资源开发的领跑者。
地热资源尤为丰富的雄县,是雄安新区规划内的主要范围,地处京津冀腹地。在这里,政商联手、共同缔造的雄县“无烟城”模式彻底摆脱了冬季燃煤供暖带来的种种问题,并有望在全国大规模推广。
早在2009年,地热无序开采,尾水肆意排放,地热资源二次污染等问题严重制约雄县的发展。此后,以中石化绿源为代表的企业对原有的燃煤热力公司、地热热力公司依法进行兼并收购。与此同时,当地政府以租用方式管理接收,纳入监管体系,并对强制拆除的燃煤锅炉进行补偿。如今,地热能供暖已覆盖该县95%的建筑。
“雄安有较为丰富的地热资源,折合标煤约为30亿吨,建议新区应重点开发地热资源,打造地热能开发利用的全球样板工程。”在7月25-26日于雄安新区举办的2018国际清洁取暖峰会暨工程应用展上,电力规划设计总院院长谢秋野表示。
不过,在这片誉为“华北之肺”的土地上打造目标使用100%清洁能源的国家级经济区并非易事,这需要纵贯南北的坚强电网、横跨东西的供气管网,以及技术突破、商业创新带来的催化效应共同支撑。
“2017年,电力规划设计总院受国家能源局委托开展了雄安新区能源规划的相关研究工作。通过我们的研究,对雄安整体能源规划提出了发展远景,即将清洁供暖放入整体能源需求分析,并涉及电力、热力、天然气以及成品油的布局。”谢秋野说。据其透露,按照电力规划设计总院对雄安新区终端能源消费构成的预测,到2030年,用电+供热据其将占比一半,供冷占比12%,燃气占比13%,成品油占比5%,其他占比20%。
此前4月发布的《河北雄安新区规划纲要》也明确提出:为构建“零碳智慧”能源示范区,未来几年,新区将对内挖掘太阳能、地热、生物质能等可再生能源的开发潜力,对外加强风电、光伏等清洁能源供应,最终形成以接受区外清洁电力为主、区内分布式可再生能源发电为辅的供电方式,以保障新区的多能互补和清洁能源全额消纳。
经济观察网记者注意到,在京雄城际铁路可以一站直达的“雄安第一标”市民服务中心,以电动汽车为代表的绿色交通也已率先布局,整个服务中心园区,燃油车辆自4月28日已经禁止入内,进出车辆已被悬挂绿色车牌的冀F电动通行车全权替代。
事实上,以雄安代表的新区有着无法比拟的后发优势,如新区可以应用最先进的理念和适用技术,统筹各方资源,打破机制体制束缚,并以长远眼光给未来发展预留空间。“新区大多从白纸建设,从零做起,相对困难较小。”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家能源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江亿对此坦言。
值得关注的是,不少能源企业在雄安新区的布局已初现规模。除去年首批进驻的中国石化、中国石油、国家电网、中国华电、大唐集团、国家电投、中核集团、中国电建、中国水电、能谷科技10家能源企业,中国海油的蒙西管道被雄安新区政府确定为主供气渠道,华润集团、北控集团、中煤集团等能源企业相继设厂、布局,雄安能源已然成为各路资本竞相角逐的又一“跑马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