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士康需要控制夏普的制造成本
业内都知道富士康拥有强大的成本优势,这也是推动它成为全球最大代工厂的重要竞争力,这从它成为苹果、小米等众多企业的代工厂可证,要推动夏普复兴显然需要充分发挥它的这个优势。
事实上为了控制成本,富士康一直都在追求更低的土地、人工成本,这十多年它在中国大陆的深圳设立工厂,随着深圳的各种成本上升它又开始向中国内地转移,如在郑州建立大型工厂,到最近其在印度开始设立工厂都可以看出来。
自然为了扭转夏普的亏损它当然也要控制其制造业务的成本,成为它将夏普的制造业务向日本以外的市场转移的动力,因此其逐渐关闭夏普在日本的制造业务也是一种必然的趋势。
富士康收购夏普后,其在去年大规模降低夏普电视的售价推动夏普电视去年的出货量迅速增长,去年上半年一度进入全球电视前五名,可见以价格作为争夺市场份额的手段是非常有效的,而要获得更大的价格优势也需要它控制夏普的制造成本,这也是促使它将夏普的制造业务向海外转移的动力。
未来富士康加快夏普的战略转型
从过去一年的成绩来看,富士康推动夏普的转型是相当有效的。在过去数年夏普深陷亏损泥潭,2014年、2015年的亏损分别高达2223亿日元、2559亿日元,最终导致了夏普资不抵债被迫在2016年8被鸿海收购。
鸿海收购之后迅速推动夏普转型,在2017年初即让夏普电视以价格战作为主要手段赢取市场份额,2017年夏普电视的出货量近千万台,夏普也成功扭亏为盈,显然在已有的成绩基础上,鸿海将会推动夏普进一步深化转型,而将制造业务转移到日本海外就成为它的新一轮变革。
笔者认为鸿海考虑将夏普的制造业务转移至海外市场以进一步降低成本也是形势所迫,去年上半年夏普电视以激进的价格战迅速赢得市场份额的同时,却也导致鸿海去年上半年在营收同比增长翻倍的情况下却导致净利润由上一年的盈利转为亏损-454.78万元新台币,这也迫使它不得不放缓夏普电视的进攻力度,最终导致夏普电视去年仅位居全球电视市场份额第八名,这说明它要想推动夏普电视等品牌业务的发展就需要控制产品成本,而将制造业务向日本海外转移显然是一个好办法。
对于技术研发业务预计将会继续放在日本,毕竟鸿海收购夏普看中的其中一个重点就是夏普的技术,而日本在技术研发方面依然有它的巨大优势,事实上就目前从夏普的布局来看也确实是如此。据称夏普的面板研发、白电的设计和研发等业务将继续留在日本。
对于富士康自身来说,其实它也一直在努力转型,试图摆脱当前过于依赖代工业务的现状,毕竟代工业务的利润太低,而其大客户苹果又一直都努力通过引入更多代工厂与富士康竞争压低代工价格,其收购夏普正是转型的办法之一,希望提高自己的技术、产业链实力,同时发展自己的品牌业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