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好友 行业资讯首页 频道列表

鸿海精密二季度净利环比降36% 加速业务分拆

2017-08-15 14:390
        一边是代工利润的持续波动,另一边是投资与重组拆分并行的转型,眼下的鸿海仍然经历着不算轻松的“更年期”。

上周五,鸿海精密(2317.TW)(富士康母公司,大陆称富士康) 对外公布了第二季度财报数据,其中营收9224亿新台币(约合304亿美元),净利润178.7亿新台币(约合5.89亿美元),较第一季281.68亿元减少36.52%,低于分析师所给出的237亿元新台币的平均预期。但从整体代工业务规律来看,富士康的表现符合淡季表现。

事实上,无论是“重金夏普”还是“美国设厂”,这几年富士康对于代工业务外的制造链条渗透,无疑体现了其对于苹果业务的“又爱又狠”,从目前的业务比例来看,来自iPhone营收仍然占到了半壁江山。

但可以看到,从业务结构来看,富士康的母公司鸿海也在有意打造独立的“生态系统”以减少对单一业务的依赖。一个月前,“鸿腾六零八八精密科技”在香港上市,成为继富智康(02038.HK)、云智汇科技(01037.HK)后,鸿海集团在香港上市的第三家企业。
鸿海精密二季度净利环比降36% 加速业务分拆

早在2013年,郭台铭就在股东大会上宣布了分拆业务、结构重整的决议,计划将鸿海从“航空母舰”变成“航空战斗群”,以帮助其走出代工制造营收放缓的困境。

智能手机滞涨压低代工利润

在财报发布之前,外界对于富士康二季度的利润预期是7.82亿美元,5.89亿美元的实际数字比分析师的预期低了近25%。

对于净利润远低于分析师预期的原因,富士康并未作出说明。但从具体数据来看,净利润下降部分是由于运营支出增加,二季度富士康的运营支出增加了9.1%,达到了378.2亿新台币(约合12.47亿美元)。

不过,分析师普遍认为,净利润降低还是受智能手机业务的影响,二季度全球智能手机出货量增加了3%,但出货量增加主要是来自于华为和OPPO,排名靠前的手机厂商普遍都有自己的手机生产线。

而作为苹果主要的代工商,富士康营收的很大一部分都是来自苹果,来自iPhone营收则占到了近一半,虽然iPhone在二季度的出货量为4100万台,高于去年同期的4040万台,但其出货量同前一季度的5076万台相比还是大幅下降。

手机联盟秘书长王艳辉对记者表示,苹果二季度中国销量的巨减也会影响上游代工业务。虽然富士康在OLED版iPhone中至少有90%到95%的订单比重,但加上生产周期,业绩要到第四季度才会得到显现。

这一点得到了富士康内部人士的认同。对方对第一财经记者表示,目前下游品牌公司新品发售集中在9月以及10月,赶的是国庆、元旦以及圣诞等中西方传统消费旺季,所以直到第四季度业绩提升效果才会明显。

此外,有消息称,富士康在美国的液晶面板投资也会加速苹果制造的回流。富士康对此回应称,依照公司一贯严格遵循之原则,我们不会就任何客户及单一产品发表任何评论。

不过,在群智咨询的副总经理李亚琴看来,由于美国去“制造化”已经很多年,无论是生产大屏幕还是小屏幕的娴熟劳动力还少,面板行业仍然需要具备一定经验的工程师,而这一部分则集中在亚洲,特别是中国。

“并且,面板的下游要做很多IC组装,模组组装以及整机工艺,这一块也基本集中在亚洲,更重要的是,从面板制造到整机制造,包括材料的就近供应,美国面板产业链都不太完善。”李亚琴对第一财经记者表示,即便是有美国的供应商,但它们的工厂基本都集中在亚洲。

言外之意,苹果“制造回流”并不具备产业链优势。

加速代工外业务分拆

“富士康在大陆将长期保持一百余万人的用工规模。”富士康内部人士对记者表示。目前美国威州只是富士康在美国的第一个投资项目,后续投资需要看实际情况而定。

而对于此前富士康公布的机器人计划,上述内部人士对记者表示,富士康自动化不是为了简单的机器换人,而是把一些相对危险,繁重的岗位由自动化来做,让员工解放出来,有更多的时间和机会,通过学习和自我提升从工人角色转型升级到工程师,拥有更多的发挥空间。

言外之意,富士康的“百万机器人”计划仍然在短期内无法大范围取代人力。

但如果要实现利润的“逆袭”,除了改革代工业务外,鸿海还需要在其他方面加速。

早在三年前的新春开工仪式上,郭台铭首次对外透露,“未来要减少自己对鸿海的影响力”。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步入“中年危机”的鸿海进行分拆重组的决心。2013年,鸿海的年营收增幅仅为1.25%,远未达到15%的目标。

当时,郭台铭在股东大会上宣布了结构重整的决议,计划将鸿海集团目前的事业群升级为12个次集团,每个次集团独立扶持3到5家上市公司,可以在台湾、香港、大陆、美国进行上市,数量可达100家并希望以此实现收入的增长。

按照他的规划,未来整个鸿海集团组织架构将不再以并购扩张为主,而将走向联邦与邦联的综合体,针对成熟的产品、产业或事业体,进行分家、分权、分立后,让每个次集团均能健康成长,而不用受到鸿海低本益比的影响。在每一个次集团中,都将诞生一位总裁。同时,财务、专利等部分仍将由集团母公司控制。

前不久在香港上市的鸿腾正属此列,2013年从鸿海独立,主要从事开发及生产互连解决方案与相关产品。招股书显示,鸿腾为全球第四大互连解决方案开发商,以去年收入计,为全球销量第一,其连接器为大中华地区市场龙头,占全球份额5.1%。

但也有分析师表达了对重组的担忧。“强势业务绩效凸显,容易获得市场更好的认同与回馈,但弱势业务则需要更多的扶持,此时组织变革调整考验的是各个业务管理者的智慧,但同时也具备风险。”王艳辉对记者如是说。
举报 0
收藏 0
打赏 0
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