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国内经济下行压力加大、内外需市场疲软、生态环境刚性约束的‘紧箍咒’越箍越紧的新形势,我们更要让大事干得好、难事干得稳、新事干得实。”在日前举行的天能集团年会上,董事长张天任表达了“撸起袖子加油干”的决心。
刚刚过去的2016年,蓄电池行业受国内外宏观经济大环境影响,市场竞争加剧,产品需求减弱,企业成本上升,不少中小电池企业都遇到了困境。但面对诸多不利因素,天能集团仍然交出了令人满意的答卷:利润、利税和品牌价值都创出了历史新高,在最新发布的2016年全球新能源企业500强榜单中,天能集团以46.88亿元的品牌价值,位列榜单第26位,电池行业第1位。
在张天任看来,天能集团之所以能够逆势增长,正是因为在经济新常态下,专注实业,坚持创新,探索出一条绿色发展的新路子。
电池主业永远不变
走过了30多年的发展之后,天能集团也走到了一个新的重要关口。
从单一的极板生产,到动力电池制造,再到进军新能源锂电池、发力循环经济,天能集团始终在电池制造领域深耕细作,成为目前国内领先的绿色动力能源制造商,在绿色发展的道路上越走越稳。
之所以能够多年来保持中国动力电池行业龙头地位,张天任认为,首要是坚守实业,坚持主业,保持一颗“专一”的心。
“对于天能集团来说,一直在变的是市场,是产品销售对象,永远不变的是我们电池主业。”张天任再次强调,“任何一家民营企业要想做大、做强、做长久,最重要的就是专注、专一,聚焦自身的主业。”
在他看来,现在一些民企破产,有的民企寿命甚至只能以“月”来计算,主要原因就在心思太“活络”,放弃了自己的主业去搞投资,结果弄得“两手空空”。
“中国的民营企业寿命不长,要么是产业的方向没有弄准,比如选择了‘夕阳’产业,更重要的,是经不住诱惑,耐不住寂寞,不专注于将自身的产业做精做深,盲目地搞多元化经营。”
正是这样的清醒认识,天能三十年来专注于电池制造领域,选择把自己的主业做到极致,这颗“专一”的心为他们探索出绿色发展的新路子打下了坚实的产业基础。
产品迭代与时俱进
“经济进入发展‘新常态’,民营企业也要与时俱进。”张天任说,这一年来,他研究最多的是国家提出的“中国制造2025”规划。随着“传统产业高端化、新兴产业规模化、研发成果产业化”的“三化”战略持续推进,天能最重要的一个“坚持”就是要坚持科技创新。
“消费者的有效需求是高品质的产品。我们科技创新的第一要务,就是要发扬工匠精神,研发出能够满足和引领消费者需求的好产品,尽快形成新的现实生产力。”在天能集团年会上,张天任再次强调科技创新的重要性。近年来,天能获得3000多项国家授权专利,每年投入的技术研发费用超过销售收入的3%。“十二五”以来,集团累计在技改、科研、环保上的投入高达43亿元。
科技创新帮助天能进一步提高了清洁生产的能力,天能在浙江、江苏、安徽、河南四省的八大生产基地所有工厂都能在无污染、无排放的前提下完成生产,废水、废气都得到了有效处置。
科技创新离不开人才的培养。近年来,通过“全球引智”,天能集团还组建了由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科学院院士、国家“千人计划”专家等国际一流专家组成的研发创新团队。这样的科技创新,为天能探索出绿色发展的新路子提供了扎实的技术保障,如铅蓄电池生产的连铸连轧技术、冶炼废气制酸、高能量密度、高安全的锂离子锂电池技术等。
新老产业同频共振
在张天任看来,当前的世界经济仍处于弱增长态势,许多新变化前所未有,充满不确定因素。蓄电池企业进入到爬坡过坎阶段。
“但在看到严峻形势的同时,我们也看到行业发展的战略机遇。”张天任说,2016年,天能集团发力供给侧结构性调整,通过实施好新、老产业协调发力的“连环腿”,实现新老产业同频共振。除了进一步巩固了传统铅蓄电池外,还扩大了新能源电池市场。锂电池销售同比增长11%,在储能电池上,还与正泰集团达成战略协议,开拓了屋顶光伏项目市场新空间。
2016年年底,天能集团项目建设开足马力,投资近50亿元建设的三大绿色动力能源项目顺利开(竣)工,培育打造了天能未来可持续发展的新引擎。
天能循环经济产业园一期工程成为国内乃至国际先进的废电池无害化回收基地和再生铅示范工程后,投资近2亿元的废铅酸蓄电池清洁化再生技术改造二期项目,采用了世界上最先进的相关技术,达产后可年回收处理30万吨废铅酸蓄电池,产出20万吨再生铅、1.8万吨塑料、3万吨硫酸,实现循环再利用。
“从生产制造,到回收处理,再生冶炼,最后回到生产,我们打造了一个闭环式的循环经济产业链。”张天任说,当前铅污染防治重心已由生产环节转移到再生铅环节,天能为此做了一个非常好的破题,形成一个“闭环”经济,走出了一条绿色发展的道路,也改变了铅蓄电池产业的发展之路。
今年,天能集团结合企业和行业发展实际,提出了企业版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路线图:以可持续发展为指导,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做大做强新兴产业,培育形成推动企业“绿色增长”双引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