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项从出台之初就饱受质疑,却在半年多的时间里得到了坚决彻底的执行。这绝对是极具中国特色的。
无论出于何种角度和身份来评价这一项政策,都无法否认的是,政府制定和执行政策的初衷还是出于某种“救市”的目的。
但是从实际效果来看,把全国所有企业的生产、经营、管理水平都一视同仁的看待,这本身就是一种“惰政”的做法。超过130年历史的开滦和1995年才正式成立的神华面对当前的市场环境和价格,恐怕呈现出的会是两种截然不同的企业基本面。
《关于进一步规范和改善煤炭生产经营秩序的通知》,要求全国煤矿自2016年起按照全年作业时间不超过276个工作日,将煤矿现有合规产能乘以0.84的系数后取整,作为新的合规生产能力。如果各地严格执行这一政策,仅2016年一年全国煤炭减产就能够完成超5亿吨。
看起来好像我们的政府完成了伟大的控煤数据。但是减产建立在煤矿生产日期减少的基础上,产能并不能够因为276天限产的执行而发生变化。
从陕西、内蒙等省份的消息来看,已经有很多煤矿有了更多的复产冲动。建成时间短、效率高、成本低的私营煤矿对此表现的尤为强烈。进口煤也在悄无声息的增加。国际金融机构甚至上调了对澳大利亚煤炭企业短期盈利的预期。
市场正在对276天限产政策作出强烈的反映。政策制定者需要清楚的认识到,市场化是不可逆的趋势。而基础就是充分自由的竞争。应该让有竞争力的企业更强,没有竞争力的企业被淘汰。只有那些低效的企业或者煤矿,最终会被市场所淘汰。市场(或者说价格)也会重新回复到一个相对稳定的区间。
276天限产并非去产能。反而让高效率的企业束缚住了手脚,因为政策而削减了盈利能力。这是违背市场经济原则的。
政府应当将更多的精力放在关停低效的落后产能(尤其是国有企业的煤矿),想办法做好人员安置,不要让年初发生在龙煤的事情再次发生。
最终,让市场的归于市场,政府的归于政府。企业自然能够想到让自己生存下去,甚至活的更好的方法。如果想不到,那就接受被淘汰的命运,而不要再寄希望于政府的救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