鼓励创新、可持续的基础设施投资
在全球经济复苏疲弱、需求不足的背景下,加快基础设施建设有助于提振短期需求,并为长期的经济增长奠定基础。B20建议报告中提出了五项促进基础设施投资的建议,为投融资模式选择、投资方向确定和跨境发展提供了指引。
B20建议在项目准备阶段充分评估项目收入来源、发展可盈利的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PPP)模式以及私营资本参与模式。同时,G20成员应该鼓励国家、地区和省级政府为基础设施项目发展资产证券化计划。
“对棕地项目,制定系统的资产货币化战略,提高市场流动性;对绿地项目,推动开发释放基础设施长期投资所需的创新的金融工具,提高民间资本债权和股权在这类项目中的参与度。”B20基础设施工作组主席、中国机械工业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任洪斌说。
B20还建议提高多边银行撬动私营资本的作用。这意味着多边银行需要增加担保产品的数量和覆盖范围,创造新的融资工具并和私人投资者发起共同的投资项目。
在基础设施投资方向上,B20工作组把重点放在智能和绿色基础设施上。关于跨国基础设施建设,工作组建议,进一步加强或建设国家层面、地区层面和全球性的项目(例如全球能源互联网、非洲基础设施发展方案、跨欧洲运输网络、中美洲电气互联系统等),以增进各行业基础设施的互联互通。
任洪斌表示,这些建议已基本得到G20成员的支持。如果这些富有影响力的政策建议得以执行,则每年可为G20国家创造2万亿美元的经济效益及3000万个工作机会。
降投融资成本促绿色产业发展
2016年,中国将绿色金融列入G20议题,发起G20绿色金融研究小组,获得了积极反响和广泛支持。契合绿色金融这一议题,B20工作组也在缩减绿色投资缺口、促进G20绿色转型方面提出了建议。
绿色金融的蓬勃发展将给绿色产业的投资者带来巨大的商机。B20政策建议报告为进一步释放绿色金融发展的潜力、鼓励G20成员构建绿色金融体系提供了指南。报告指出,到2020年,仅清洁能源的投资缺口就将达5000亿美元。面临如此大的投资缺口,B20工作组建议G20国家制定税收减免、贷款贴息、简化债券发行等刺激方案以降低绿色投融资成本。B20还表示,应该促使国际组织如经合组织或世界银行为所有的绿色项目建立数据库,让世界所有地区的投资者共享信息。
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近年来在绿色金融领域的发展令国际瞩目并开始产生全球性影响。今年7月,金砖国家新开发银行在中国境内发行了绿色金融债券,这是多边开发银行首次获准在中国银行间债券市场发行人民币绿色金融债券。中国人民银行研究局首席经济学家马骏表示,从年初至7月中旬,中国发行的绿色债券已达750亿元人民币,占全球同期绿色债券发行量的33%,中国已成为全球最大的绿色债券市场。
跨境电商迎来发展新机遇
在20条建议中,其中一个由中国发起并带有较多“中国印记”的建议是建立促进跨境电商领域公私对话的世界电子贸易平台(eWTP)。
eWTP由阿里巴巴集团牵头倡议成立,相关措施包括促进公私对话,孵化跨境电子商务规则,为跨境电子商务发展创造更有效、更高效的政策和商业环境;通过完善基础设施、推广最佳实践(如跨境电商试验区)等方式,促进跨境电商和数字经济的发展,解决中小企业尤其是发展中国家中小企业所面临的问题。
B20中小企业发展工作组主席、阿里巴巴集团执行主席马云表示,“eWTP不是颠覆,而是对当前世界贸易规则的一种完善和补充。”按照马云的想法,eWTP正好可以去除现行贸易体制下不适合中小企业的条条框框,激发贸易发展的潜力。
根据埃森哲咨询公司和阿里巴巴共同发布的《全球跨境B2C电子贸易市场报告》,全球跨境电子贸易市场在未来的四五年间将迎来爆发式增长。B20工作组认为,要促进跨境电子贸易的发展,还需要提升发展中国家的信息通讯技术基础设施,包括宽带接入、物流基础设施和服务;在海关、税收、合同法、消费保护、电子支付和快递物流等方面改善监管环境;同时提升中小企业管理技能,加快中小企业加入电子贸易的步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