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证券交易所3月13日发布公告,同意国机重型装备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国机重装”)人民币普通股股票重新上市交易。这意味着告别A股市场5年之久的,主动退市第一股--国机重装将实现重新复活!
老牌国企曾陷生存危机
国机重装的前身是中国二重,它始建于1958年,是世界重大技术装备领域少数具备极限制造能力的企业,累计为国家重大工程建设提供了近300万吨的重大技术装备。尤其是在能源装备领域,国机重装的产品覆盖到火电、核电、风电、水电、抽水蓄能等多个领域,其在国内能源装备制造业中占据非常重要的位置。
改革开放之前,国家在西部工业布局的重点企业是中国二重,该公司是作为重型装备制造工厂,从事高端装备及基础材料制造。50多年的时间,中国二重在四川、德阳等地,一度成为工业领域的“带头大哥”。
不过危机在2011年悄然来袭,或许是因为宏观经济的影响,亦或是沉重包袱的负担让中国二重突然之间陷入困境。在2011年到2014年间,中国二重的订单不断减少,回款也出现问题,财务状况非常糟糕。自2011年起公司便持续亏损,2014年亏损规模达到84亿元,资产负债率达到136%。
截至2013年底,二重的员工约有1.5万人,人工成本、财务费用……这些固定支出靠二重本身的经营状况已经难以消化。财务状况恶化,企业融资渠道也变得艰难,因为企业信用评价被下调,很多银行也拒绝为其提供贷款。据了解,中债资信在2013年9月首次评级时仅给予其A级别,后在其经营及财务状况弱化的背景于2014年7月下调至BBB+级别,并最终降至B级。
眼看中国二重将濒临破产,国务院国资委紧急出手,2013年7月,国务院批准二重与国机集团实施联合重组。按照中国二重和国机集团制定的总体实施方案。中国二重主动在A股退市,通过司法重整实施债务重组,上演扭亏脱困的戏码。除了少量现金偿还、债务展期之外,绝大部分的银行债务通过股份转让,实现了债转股。这些措施让中国二重曾经沉重的债务负担得以化解。
不仅如此,为减少人员带来的成本支出,中国二重把从业人员从2013年底约1.5万人进行了削减。同时通过业务转型、市场开拓、提高边际效益等措施,逐步恢复自身“造血”功能。
重整旗鼓轻装上阵
通过一系列“外科手术式”的重整,2015年5月,中国二重主业上市公司二重集团(德阳)重型装备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国机重装”)选择主动退市,当时成为我国资本市场退市制度改革首个成功案例。2015年12月,国机集团将所属中国机械对外经济技术合作有限公司(CMIC)的全部股权连同全部业务、人员无偿划转至中国二重,支持中国二重培育国际化经营能力、打造国际贸易和工程总承包平台。这样,一个全新的国机重装横空出世。
国机重装开始走上了技术创新发展之路。重组之后,国机重装把技术研发重点放到能源领域,公司与国机集团旗下的科研院所签订了8项联合研发协议,申报以核电装备、高端铸锻件、轨道交通等18项研发项目,公司也从过去单纯的重大技术装备制造商转变成集制造、科研、贸易等为一身的整体供应商。
2015年,该公司斩获了1780热连轧机等订单,并实现了首台出口立磨项目实现提前交货、CAP1400核电发电机转轴等研制成功等发展目标。
华丽转身之后,国机重装的经营业绩也出现好转,2016年和2017年,国机重装分别实现利润总额5.33亿元和5.66亿元。2018年和2019年,国机重装分别实现营业收入95.23亿元和92.65亿元,利润总额分别达到6.2亿元和6.4亿元,保持高质量发展的良好势头。
杀回A股国机重装再展雄风
国机重装虽然步步为营积极向好地发展,但想重回A股也着实费了一番工夫。根据不完全统计,自2001年4月份我国A股市场出现第一家真正意义上的退市股以来,截至目前,A股已退市的上市公司数量大约有120家,而退市后又重回A股的更是寥寥无几。
已退市公司“返场之路”相当艰难,一方面是因为此类公司重回A股,需要重新满足严苛的上市条件,另一方面是需要让投资者看到其是否做出了重大重组改革、改革后的盈利能力是否有了明显改善、曾经的潜在风险是否得以解决等。此外,退市公司的重新上市还需要再次支付一笔不菲的融资成本,能真正满足这些要求的退市公司数量屈指可数。
国机重装之所以能成功回归,一方面是其自身的央企背景,国家出手解决其债务问题,国家出手补足其短板,这是大部分A股退市企业难以得到的资源优势;另一方面,国机重装自身的研发能力和产品创新能力也为其回归A股市场加分。尤其是国机重装生产的火电、风电、水电、核电、抽水蓄能等大型电力设备,正好与我国能源结构调整时机吻合,新开工能源建设项目数量较多,对于能源设备需求增加的现状相契合。这些因素使其能够成为极少数重回A股市场的上市公司。
国机重装目前成功研制了百万千瓦级超超临界火电高中压转子、百万千瓦级核电常规岛转子、百万千瓦级水电水轮机铸锻件、重型燃气轮机复合转子、国内最高水头长龙山抽水蓄能机组转子中心体等高端铸锻件;成功研制了CAP1400冷却剂主管道、堆芯补水箱及海外首堆“华龙一号”主管道等核电装备;在储能领域还实现了100千瓦飞轮储能装置实现示范应用,50千瓦、200千瓦飞轮储能装置同步系列化研制等技术革新。在国内外电力项目中,国机重装的产品频频出现,屡签大单,公司重回A股将重新获得融资机会,对企业在技术研发、EPC项目建设等方面提供充足的资金支持。
退市5年,国机重装重新获得证监会批准回归A股市场,作为高端装备制造企业,国机重装已经实现涅槃重生,在未来34万亿新基建项目推进的过程中,国机重装又将面临多少机遇和挑战值得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