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优秀的电芯生产企业来说,争取进入到企业目录,并且争取最大化的生产动力电池,可以获得更高的收益。而原本的容量电池生产或被放弃,或被缩减。因此最终带来的结果就是“结构性供不应求”的局面将从动力电池领域转移到容量电池领域。
目前《汽车动力蓄电池行业规范条件》入选企业已达56家,业内预测,即将出台的《新能源汽车生产企业及产品准入管理规则(修订版)》极有可能要求进入“新能源车型推荐目录”的车型,必须配套符合《汽车动力蓄电池行业规范条件》的动力电池,才能获得国家新能源汽车相应补贴。动力电池的供应因此面临更大挑战,甚至呈现出“结构性供不应求”的态势。所谓结构性供不应求,是受限于企业生产资质、技术及质量,能够符合国家认可与新能源汽车生产企业需求的动力电池相对不足。而这又将引发什么样的蝴蝶效应呢?
动力电池发展强势 或挤压能量电池供应
国家政策的引导对新能源汽车的质量保障起到重要作用,而在电芯领域引发的可能是市场格局的变化。《汽车动力蓄电池行业规范条件》第四批入选企业目录发布的当天,业内就有“目录发出,三元电池产业10倍空间开启”的分析研报发表,分析称,受政策和市场的双重影响,三元动力电池在包括乘用车、物流车领域的渗透率将稳步提升,预计2020年市场需求将比2016年出现10倍以上增长空间。而整个电芯原材料的总体产能在短期内是比较固定的,市场应对动力电池爆发式的需求,必将通过挤压容量电池作为权宜之策。
对于优秀的电芯生产企业来说,争取进入到企业目录,并且争取最大化的生产动力电池,可以获得更高的收益。而原本的容量电池生产或被放弃,或被缩减。因此最终带来的结果就是“结构性供不应求”的局面将从动力电池领域转移到容量电池领域。
容量电池产量缩减 移动电源陷入两难
容量电池是移动电源的重要组件,容量电池的质量决定了移动电源的品质。电芯行业的发展本身就存在着良莠不齐的问题,当优质的电芯生产企业将重心转向动力电池,市场能够提供具有质量保障的容量电池就会相对减少。所以,一方面市场上优质的容量电池会因供不应求而抬高价格;另一方面,低质容量电池鱼龙混杂也将趁机抢占市场,造成优质容量电池对移动电源供应的“结构性不足”。
在这种情况下,移动电源企业将会面临两难选择。要么选择高质量的容量电池生产移动电源,随之而来的就是高成本;要么就是控制成本,选择质量相对较低,成本也较低的容量电池,结果就是产品品质缩水。而无论如何选择,对企业来说都是一种压力,或者承受提高价格带来市场质问的压力,或者承受质量缩水引发用户的差评。那么,移动电源企业所面临的尴尬市场局面,会在移动电源的终端市场价格上如何表现呢?
品质还是低价 移动电源将现两极分化
市场的决策是自由的,企业会根据自身的价值观与发展方向做出最符合自身利益的选择。所以,随着电芯生产领域的走向变化,移动电源行业或将出现明显的两极分化局面,即品牌移动电源坚持产品品质选择优质高价的容量电池,其价格也必定会水涨船高;另一方面是低质甚至劣质移动电源,采用质量较差的容量电池,以低价趁机横行市场。
市场也是理智的,经过一段时间的行业阵痛之后,劣质移动电源必定会被用户放弃,品质产品将最终赢得市场,赢得用户。所以,质量与价格之间的选择,实则是企业对眼前利益和长远发展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