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享经济与工业实体其实早已悄悄开启了融合的步伐,共享制造作为共享经济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的产物,能否成为中国实体经济复苏的催化剂?
高铁、支付宝、共享单车、网购......
外国友人评出的中国“新四大发明”中,互联网元素格外鲜明。这些互联网新业态的发展,是中国互联网经济飞速发展的缩影。共享经济世界瞩目、电商交易体量巨大、移动支付领先全球......中国在互联网经济所取得的成就,令世界钦羡。
与之相对的,国内的制造业正在经历转型升级的痛苦。十九大报告指出,要提高实体经济发展水平,就必须加快建设制造强国,加快发展先进制造业,推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促进传统产业优化升级,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
如果将领先世界的互联网元素应用在工业领域,是否能成为中国制造业向工业4.0迈进的一条捷径?
大数据、物联网、人工智能已经在智能制造领域拥有了不少应用尝试,我们来探讨一下另一个充满互联网元素的关键词——共享经济,在工业领域的融合趋势。
互联网时代催生共享工厂
共享工厂的出现恰巧与互联网的飞速发展有关,引领时尚的网红们需要一条能够满足小单快反需求的柔性供应链,而大量原本贴牌生产的服装工厂也正在面临生存困境。2016年网红经济快速崛起的同时也催生了能提供小、快、好生产加工服务的共享工厂,互联网平台把工厂生产线的空档期共享给了有加工需求的网红和电商卖家,并为他们提供小、快、好的生产加工服务。
持续不断恶化的环境也推动了一些家庭生产小作坊投向共享工厂,比如山东省德州市武城县的一家共享工厂就汇聚了很多因为污染超标被关停的小微企业。在县镇党委政府的帮助下,由当地龙头企业申请资质、办理环评、建设厂房、注册品牌,再由有条件的小微企业带设备、工人加盟,双方市场共享、优势互补、利益均沾。
同时,对于创客来说,共享工厂也是一种更为便捷的选择。在深圳宝安区燕罗街道的MouldLao众创空间里,厂房是共享的,设备是共享的,每台动辄百万元的大型设备上都贴有标签,标注着每小时使用费用。每位工人根据自身技术等级,自报身价,领取项目,财务、行政人员共享则省去了单独雇佣的人力费用。不仅如此,就连订单也可以共享,业务团队拉回订单后,各个团队竞争报价。来自四面八方的创客团队在这里找到了低成本的工作平台,创新的点子得以迅速变现。
供给侧改革之所以成为当前中国经济改革的重头戏,是因为供给与需求的结构性错配,无法满足实际需要,而共享经济正是资源与需求互相匹配的一种高效模式。
随着人口红利的消失,传统制造业以规模为导向的发展模式难以持续,现在普遍认为能够满足多品种、小批量的柔性制造是未来智能制造的主要发展方向。其实,未来的柔性制造不仅仅是多品种、小批量,而是更加灵活的一种生产方式。换句话说,柔性制造要对产品按照其功能进行划分而进行模块化设计与生产,尽可能加大制造的标准化和灵活度,既能满足小批量、定制化的制造生产要求,又能满足大规模定制的生产革新,从而实现真正的柔性生产。同时,随着制造企业数字化程度越来越高,借助虚拟世界的技术可以把设计、仿真、验证、工艺等传统制造活动提前做完,再进行实物生产。在此基础上,整个生产制造销售环节的标准化和可拆分性越来越高,这就给共享模式在工业应用提供了新的环境。
大平台时代中小企业何去何从
共享工厂的本质就是定制和外包。
以服装加工业为例,其实以往的代工厂、贴牌工厂也是运用的共享思维。然而,过去信息数据流动不畅,导致生产订单出现周期性波峰、波谷,造成生产计划的困难和闲置产能的资源浪费。
如今的共享工厂不仅将碎片化空余产能加以利用,还带来了更为快速的生产周期和更加柔性的供应链。
在网红经营的电商商铺里,服装的款式、材质都可以取决于粉丝的投票,年轻一代对个性化的极致追求可能会对供应链管理的柔性提出更大需求。也许未来的每一件衣服在生产之前都知道消费者是谁,生产商之间比拼的不再是价格,而是谁能最先对接到消费者的需求,以及完成消费者需求的精准程度。
值得注意的是,虽然由消费需求引导供应链,但起决定作用的却不是普通消费者,而是平台和少数网红。经销商并没有消失,而是被网红们和电商平台所取代,由平台聚集起来的消费需求形成定制,然后经历层层外包,分解性生产,再经过物流快递送到消费者手中。也就是说,传统模式是一年召开几次订货会由经销商下订单,现在的订单则是来自各个平台,所不同的只是订单量更小数量更少,交货时间由几个月变为几天。
在2017年的乌镇互联网大会上,华为企业BG总裁阎力大的一句话流传甚广,“未来的企业要么转型成为一个平台,要么成为平台的一部分,没有第三条路可走。”
据阿里巴巴集团旗下1688淘工厂平台提供的数据显示,目前,国内已经有1.5万家服装工厂开始转变生产方式加入了淘工厂,覆盖了全国16个省份。从按经销商要求生产到按照电商平台的要求生产,如果只把自己当做外包服务的提供者,共享制造下中小服装企业的未来依然没有掌握在自己手中。
大协作时代开启集群效应
对于成为不了平台的制造企业来说,还有一条路可以走,那就是极致的服务化。
2016年11月18日,可口可乐将中国的“装瓶业务”出售给其长期合作伙伴中粮和太古。可口可乐选择出售产能过剩的工厂,以轻资产模式上路,降低企业运营成本是很重要的考虑。在快消行业,未来工厂生产与市场运营也许会逐步分开,其产品投入市场也可以选择以专业工厂代工的模式落地。
在产品同质化的情况下,比拼服务似乎是制造业的另一出路。虽然制造业服务化的趋势由来已久,但中国制造企业的转型速度依然不快。对于大型装备制造业来说,其服务化转型道路早已开启,有些企业更是将自己的成功实践经验剥离出来,转型成为服务商开始对同业提供工业互联网平台等服务,利用自己的转型经验变身成为新的平台。在家电制造业有海尔、美的等向智能装备转型的大佬,在工程机械行业有徐工集团成立的徐工信息,三一集团成立的树根互联,拥有IT行业和制造行业双重属性的联想集团最近也牵头成立了工业大数据联盟,为工业企业提供工业大数据及平台服务。
那么,对于中小制造企业来说,是否只有依附于平台才能生存,新型产业链又将催生怎样的生态圈?其实,基于互联网平台的共享工厂将工厂产能商品化,合理分配生产,有利于促使行业竞争转而为行业协作,平台化的本质促使商业从竞争时代跨入到大协作时代。
这时,产业集群聚集将会带来更多的共享优势。
对于小企业来说,虽然互联网提供了买方数据与需求,但小规模的定制化生产利润较低。大规模产业聚集带来的规模效应也许对于微利时代的中小制造业更具有吸引力。
在传统工厂的思维中,土地、设备、厂房、技术、劳动力等等都作为自身硬件而存在,而当市场需求逐渐个性化、多元化时,制造业可利用共享经济思维进行积木式分工和碎片化供给。通过平台服务,对行业内的优质资源、优质产能、优质品牌等资源,进行共享与重组,产能过剩的上游资源与龙头企业所拥有的种种资源得到了充分利用,中小企业也因此受惠。
此外,共享经济与平台的结合,能有效地将消费者、设计师、制造商、服务商,以及社会参与者连接在一起,形成超大规模分工协作、价值共享、利益分成的产业生态圈,将单一中心的规模经济转变为以价值和能力为核心的范围经济。
因此,在产业集群生产的环境下,这个优势会更加明显。产业集群不仅可以积极打造区域品牌影响力,加速完善产业链及专业市场配套,还可以积极推动技术进步和产业升级。目前,在工信部和地方指导下,我国逐步推出了制造业的示范试点城市,希望能够推动形成因地制宜、区域联动、错位竞争的制造业发展新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