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略性新兴产业代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方向,是培育发展新动能,获取未来竞争新优势的关键领域。广东正在加快新兴产业的布局和发展。
广东省日前公布《广东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十三五”规划》(下称《规划》)提出,培育一批具备国际竞争力和品牌影响力的行业龙头企业。到2020年,全省高新技术企业数量超过2.8万家,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年主营业务收入超百亿元企业达110家,超千亿企业达13家。
数据显示,“十二五”期间,广东全省战略性新兴产业年均增速超过12%;以战略性新兴产业为主的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从2010年的4850.59亿元增加到8172.2亿元,年均增速达11%,比规模以上工业增速高3.5个百分点。
在区域创新方面,广东区域创新能力综合排名连续6年位居全国第二,全省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支出占生产总值比重从2010年的1.76%上升到2015年的2.50%;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专利授权量位居全国前列,其中高端新型电子信息、新能源汽车、半导体照明、节能环保等领域专利授权量居全国首位。
目前,广东已经发展形成新一代移动通信、平板显示、高端软件、半导体照明、生物医药、智能制造装备、新材料等产值规模超千亿元的新兴产业集群,珠三角地区获批成为国家首批战略性新兴产业区域集聚发展试点。移动智能终端、基因检测、新能源汽车等产业在全国占有重要地位。
此外,广东新兴产业应用环境不断优化,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基因检测等新兴信息技术产业快速发展。广东信息消费规模居全国首位,跨境电子商务交易量占全国近七成,网购普及率、电子商务总订单、市场交易规模和在全国电子商务交易中所占份额等多项指标均居全国前列;基因检测服务年均增速超50%。
从全国范围来看,珠三角、长三角、京津冀以及中西部等地区涌现出一批优势产业集群,形成了齐头并进、竞相发展的格局。
《规划》指出,广东省战略性新兴产业在“十二五”时期取得长足进展的同时,仍面临着整体创新水平不高,发展层次有待提升,高性能芯片、基因工程等关键核心技术竞争力不足,高端智能制造装备以及制造业所需关键原材料仍需大量依赖进口等挑战。
按照《规划》,十三五期间,广东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目标是,到2020年,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到16%,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比重达30%以上,战略性新兴产业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地位更加突出。
力争到2020年,广东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产值规模突破3万亿元,形成生物、高端装备制造、绿色低碳、数字创意等3至4个万亿元级支柱产业,成为全球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重要集聚区。
在发展方向上,《规划》也明确了六大发展重点,包括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生物产业、高端装备与新材料产业、绿色低碳产业、数字创意产业及战略性产业。
在空间布局方面,广东将抓住推进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和建设珠三角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的契机,加快要素资源集聚,支持创新资源富集的城市形成以扩散知识技术为主要特征的新兴产业策源地,增强新兴产业自主发展能力。
同时,将依托广州和深圳创新资源集聚、科技金融活跃、产业基础扎实等优势,充分发挥中心城市对全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引领作用。强化珠三角地区对全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支撑作用,着力促进珠三角地区新型平板显示、智能制造、生物医药等产业集聚创新发展,提高珠江东岸电子信息产业和珠江西岸先进装备制造产业综合竞争力,努力将珠三角地区建设成为全球重要的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区。
广东体改研究会副会长彭澎对第一财经分析,广东作为一个省域经济体,区域范围比北京、上海这些城市经济体大很多,广东有1亿多的人口,比德国、法国这些欧洲大国还多,因此产业结构也要比京沪丰富得多,这其中,制造业是广东立省的基础和根本。
他说,在珠三角制造业中,目前珠江东岸的深圳、东莞、惠州等地电子信息制造业十分雄厚,是全国信息产业最强的区域。而在珠江西岸,则主要是装备制造业,两者构成了广东实体制造业的强大支撑。
产业集群是产业发展的重要依托。这其中,未来广东将依托珠三角地区尤其是珠江东岸地区电子信息产业发展基础,进一步增强新一代通信、新型显示、新型电子元器件等产业集群竞争力,培育形成物联网、卫星导航、移动互联网等新兴产业集群。
同时,依托珠江西岸地区的先进制造业尤其是装备制造业发展基础,发展壮大智能制造、航空、轨道交通、海洋工程装备、新能源等产业集群。依托珠三角中心城市,培育形成基因检测、基因工程药物、高端疫苗、生物育种等细分领域产业集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