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好友 行业资讯首页 频道列表

“挖墙脚”治标不治本 大陆半导体人才还需自给自足

2017-07-25 10:060

“21世纪最重要的是什么?人才!”在最近一段时间,国内的很多半导体企业正在身体力行地验证这句话。他们正疯狂地对准韩国、日本、美国等地区的半导体人才“挖墙脚”。  

得益于国家大力发展半导体的政策与资金支持,近几年我国半导体业发展驶上了高速公路。拓墣产业研究院指出,由于大陆本土晶圆厂的扩张及先进制程的推进使人才需求孔急,多数新建厂的投片计划集中在2018年下半年,预估2017年人才挖角将更趋白热化。为此,大陆半导体企业不惜重金使劲浑身解数只为招揽贤才。   

根据韩国《亚洲经济》报道,尽管连政府调查机关都已经出动,严防国内半导体尖端技术外泄,但是依然难以阻止人才和技术的流失,比如退休人员再就业就很难监管。甚至还有很多韩国人在帮忙:一名曾担任过三星电子和SK海力士高管的韩国人,两年前成立了一家资源外包公司,也就是俗称的中介,主要业务就是从韩国企业中挖来人才,再送往国内企业。   

而大陆半导体企业具体的挖角方式显然就是金元攻势了,据说国内企业为这些人才开出的年薪是韩国企业的3-10倍,同时还提供住房和车,并承诺解决子女教育问题等。这种挖人的情况也不仅仅是对韩国,其他国家和地区也有发生,比如说半导体行业的另外一个“重镇”台湾。   
“挖墙脚”治标不治本 大陆半导体人才还需自给自足

就在今年年初爆出大量半导体企业高管、技术人才被大陆企业挖走。比如华亚科有多达百名工程师集体跳槽到紫光集团入股的长江存储和合肥长鑫,甚至包括前南亚科总经理、华亚科董事长高启全,还有南亚科前营运支援副总经理施能煌等人。   

但是,“挖墙脚”始终不是治“病”根本,内部人才培养才是关键。那么,如何去培养半导体人才,形成“自产自销”模式就成了大陆半导体目前所要解决的首要问题之一。   

其实从中国台湾半导体人才培养来看,就可以借鉴一二。早在1973年,时任中国台湾地区“经济部长”孙运璿,将分散在各处的联合工业研究所、联合矿业研究所与金属工业研究所合并,成立工业技术研究院(简称工研院)。工研院的成立,某种意义上标志着中国台湾开始摆脱以劳动密集型,转向技术密集型工业,尤其对中国台湾的半导体行业发展具有里程碑的意义。   

工研院拥有超过六千位科技研发人才,累计专利超过两万件,并新创和培养240余家公司,包括台积电、联电、台湾光罩、晶元光电等上市公司。培育无数科技人才,由中国台湾工研院转进企业界的员工超过一万五千名,诞生了100多位知名产业CEO,包括张忠谋、胡定华、杨丁元、章青驹、蔡明介等对中国台湾产业具有影响力的人士,有着“台湾总经理制造机”的称号。   

而大陆也正需要这样一个“工研院”,充当大陆半导体坚实的人才基地,为大陆半导体的崛起提供源源不断的人才补给。不过我们也需要清楚地明白,这一过程是艰辛且漫长的,中国台湾工研院有如今的成就,耗费了近半个世纪,因此,大陆半导体人才基地的建立也需要持之以恒的毅力与耐心。
举报 0
收藏 0
打赏 0
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