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好友 行业资讯首页 频道列表

打通大气污染治理“最后一公里”

2017-03-08 14:480
       最后一公里,原指公共交通末梢产生的问题。现在,这一概念被引申为完成好一件事情的最后环节,通常此环节充满困难且意义重大。如果说《大气污染防治法》的颁布和实施是顶层设计的“最先一公里”,那么镇(街道)、村(社区)就是具体落实的“最后一公里”。
打通大气污染治理“最后一公里”

令人深思的是,有的地方在落实大气污染防治工作过程中,“最后一公里”往往是出现问题最多的地方。越到基层,问题越明显。为什么“最后一公里”的工作难以做好?笔者认为,最主要的原因就是环保压力传导不到位。做好环保工作的关键往往就在于真正认识到位,但实践中一些基层对落实环保“党政同责”“一岗双责”重视不够。

比如,重污染天气应急尤其是应急预案的实施是大气污染防治的重要工作。《大气污染防治法》明确规定,省、自治区、直辖市、设区的市人民政府以及可能发生重污染天气的县级人民政府,应当制定重污染天气应急预案。一些区县也要求辖区内各镇(街道)和相关部门结合自身实际,组织修订本辖区、本部门重污染天气应急预案和响应措施实施方案。可是越到基层,预案修订不及时、响应措施操作性差、领导机构和职责分工不明确等问题越突出,甚至出现照搬照抄等问题。再比如,一些城市制定了大气污染防治工作具体实施措施和问责办法,有的还建立了巡查监督机制,可往往越到一些城乡接合部及乡村,非法排污行为越典型,“散乱污”企业越扎堆,成为环境监管的“真空地带”。

办好一件事,越到最后越要坚持。治理大气污染,也需要重视末端、重视衔接、重视细节。解决好大气污染治理“最后一公里”问题,体现的是环境保护工作的公平性和长效性。具体来说,应该加强以下几方面工作。

强化大气污染防治评价考核。一些地方环保压力层层衰减的问题是在传导过程中出现的,自然也要在传导过程中解决。只有形成一级对一级负责、部门协调联动的机制,才能确保环境保护工作责任和措施落到实处。因此,要建立和完善大气污染防治评价考核制度,发挥考核的导向和激励作用。要通过考核层层传导压力,传导到“最后一公里”。

建立督导检查机制。除了强化考核之外,还要在大气污染治理工作中加强督导检查工作,确保上级部署的工作能得到有效落实。比如,面对上级提出的大气污染防治工作要求和目标,基层既要与上级工作相衔接,又要考虑区域自身的特点,制定相对科学合理的方案。镇(街道)和村(社区)要接上最后一棒,对发现的问题认真整改,将污染治理工作做严做实。

发挥网格化监管的作用。当前,很多地方都实现了网格化管理。要充分发挥镇(街道)和村(社区)网格员的作用,对辖区内排污单位进行积极巡查,对违法排污、扬尘污染、秸秆焚烧等行为及时发现和制止。要通过网格化管理,摸清污染源底数,做好相关台账,制定具有针对性的大气污染治理举措。

提高重污染天气应急的能力。重污染天气对公众健康、出行等带来较大影响,地方尤其是基层应重点做好应对工作。重污染天气成因复杂,存在地区差异,因此应急措施不可能完全一致。要结合基层实际,分析原因,找出应对重污染天气的有效举措。要制定科学的应急预案,提升应急调控措施的针对性、有效性和可操作性。

举报 0
收藏 0
打赏 0
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