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数据显示,经营效益负增长的环保企业占比达21.99%,九成环保企业年收入不足千万。经营困难局面与中小环保企业所面临的“钱荒”现状不无干系,资金匮乏导致企业发展动力不足。
融资困难
随着国家政策的不断倾斜,环保产业迎来了发展的“春天”。《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以及《土壤污染防治计划》的相继出台给环保产业带来可观的投资市场。据环保部规划院测算,“十三五”期间社会环保总投资有望超过17万亿元。
然而,这一投资盛况却并未给中小环保企业带来喜讯。对他们而言,“找钱”成为不得不面对的难题。相比于大型企业动辄上亿的融资规模,很多中小环保企业甚至为几十万、上百万的融资一筹莫展。
目前,我国中小环保企业融资途径以信贷为主。然而,很多金融机构尚欠缺针对环保产业的专业信贷政策,环保产业虽与传统产业有所交叉,但仍有一部分在此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新兴技术和项目,需要有专业的信贷政策进行指导。
中益能(北京)技术有限公司董事长助理胡浩告诉记者:“我们所做的节能环保项目无法直接套用银行已有的模式,银行对这些项目难以理解,我们的银行信贷较少。”
虽然有不少节能环保企业争先上市,截至2016年6月,在中小企业板和创业板上市数量达到129家,但相比于行业内上万家企业只是凤毛麟角。上市审核程序严格且耗时,少数通过“独木桥”的企业虽获得上市融资的机会,但融资大头依然掌握在实力雄厚的大型企业手里。相关数据显示,2015年,融资金额前十的环保上市公司融资额占行业总额的63%,也就是说,其余环保上市公司的融资额总和不到前十家环保企业融资额的2/3。
“十三五”期间,环保市场将不断壮大,项目投资规模进一步提升。市场空间虽然巨大,但融资困难让不少中小企业很难得到投资机会,限制其发展空间。
究其根本,渠道不畅是中小环保企业融资困难的一大屏障。环保产业的商业模式和赢利模式不同于传统产业,面对这块大蛋糕,不少金融机构有进入的意愿但却不知从何下手。
渠道不畅
“金融机构的信贷政策和环保企业的特点有着天然的不协调。”中国城市经济文化研究会秘书长高峰表示,“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银行等金融机构的信贷偏好集中于高回报行业或是大型企业,而在我国的环保企业中绝大多数是中小型规模的企业。同时,金融机构贷款利率高、周期短,难以适应环保行业收益低、周期长的特点。”
胡浩告诉记者:“我们所做的一些节能环保项目是跟地方政府签署三十年的特许经营权,在项目实施过程中,收益也呈线性增长的趋势在慢慢积累,企业想要拿项目作为担保存在一定难度。”
据记者了解,商业银行对贷款的抵押物给出了严格限制,多接受土地使用权、房产等固定资产作为抵押。然而,环保企业所形成的资产形态更多地表现为划拨土地、无房产证的泵房、设备间、设备资产、管网资产等,难以达到金融机构要求的抵押条件。
除此之外,对环保项目缺乏了解,“两眼一抹黑”,也使得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对环保企业的商业模式、技术成熟度等方面缺乏专业判断,难以做出决断。
胡浩说,节能环保行业涉及面广泛,从民生、工业到商业的各行各业都有需求,每一项节能环保技术和项目都较为分散。对于以资金回报为主的金融机构而言,这些都是全新的领域,如何建立相应的商业模式还有待摸索。
对于想要上市融资的中小型环保企业,所经历的过程并不比银行信贷容易。胡浩表示,证券监管机构对上市公司的审核严格,要求上市公司达到一定的财务标准。而中小环保企业普遍存在的前期投资大,后期线性收益的特点使得达成这一标准并不容易。以中益能公司为例,其所进行的大型余热暖民工程在前期大量投资后,回收的供暖费用则是公司的收益。这期间反映在报表上的数据大多是对外投资,只有在供暖季后才会有较多收益进账,并且在一段时间内尚处于回收成本的阶段,这种并不“漂亮”的报表对于公司的上市考核反而是劣势。
多增“钱途”
如何缓解中小环保企业的融资难局面?接受记者采访的多位业内人士表示,要消除疑虑疏通渠道,并结合行业特点拓宽融资渠道,才能使环保产业“钱途”可期。
对于金融机构对该行业缺乏了解的现状,胡浩认为,企业自身需要针对其所在领域的项目跟相应的金融机构对接,通过积极沟通,建立适合各领域的标准和商业模式,疏通融资渠道。
高峰建议,针对环保企业应收账款多、特许经营模式越来越普遍的现状,银行等金融机构应通过动态监测、循环授信、封闭管理等具体方式,开发针对环保企业的融资创新产品,譬如应收账款、收费权、特许经营权质押贷款等。在符合商业原则的基础上,可以通过创新信贷产品和服务方式等途径切实加大对环保企业的信贷支持力度。
胡浩说,虽然政府已出台绿色信贷、绿色金融等政策,但要真正落实到具体执行的金融机构尚需时日。若地方政府能成立针对环保企业的担保基金,将有效降低环保企业的信贷难度。
此外,现有的以银行信贷为主要融资途径的方式已难以满足环保企业发展需求,亟须拓展融资渠道、寻求适合环保企业特点的融资方式。证监会在近日发布的《十二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第1502号建议的答复(摘要)》中指出,支持节能环保中小企业通过私募基金、债券市场、上市融资等多种方式拓宽融资渠道,降低融资成本,充分利用资本市场发展壮大。这无疑是给中小环保企业打了一剂“强心针”,随着这些融资模式在节能环保行业的破冰,融资渠道将进一步拓宽。市场上的中小企业得以生存发展,进而推动我国环保产业健康快速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