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在2016核电产业链高峰论坛暨中广核核电设备国产化联合研发中心第六次理事会上,我国核电领域首个采用民办非企业模式建设的核电研发机构——烟台核电研发中心正式宣布成立。
作为一家民办非企业科研机构,烟台核电研发中心由烟台市政府主导,中广核、中核、国家电投、烟台市台海集团等单位参与建立,实行理事会决策下的主任负责制,邀请在行业领域具有影响力的企业院校代表、院士、专家学者担任研发中心专家委员会成员。首批设立的10家研究所由上述企业合作成立,研发方向瞄准核能综合利用、核级装备材料、辐射防护与大容量储能、物联管控与数据智能、核电水处理、工业设备热管理、快堆结构材料、海洋能源综合利用、钍基熔盐堆(TMSR)基础研究等领域。
烟台核电研发中心主任束国刚表示,研发中心将围绕华龙一号自主三代核电技术,将烟台打造成为华龙一号技术研发和产业示范基地,同时结合CAP1400自主核电技术、小型堆、新能源等关键技术研发,使研发中心成为核电技术和产品的“双创”平台、创新示范基地,实现中国自主核电技术烟台集成,烟台成为我国核电产业的北方基地,以及全球核能领域的技术高地和核电“走出去”的桥头堡。
“烟台核电研发中心是对核电领域现有科研体系的一种创新,将为核电全产业链发展提供新的发展模式。”中国核能行业协会理事长张华祝在论坛上指出,“采用民办非企业模式建设的烟台核电研发中心,搭建了一个开放、共享的研发创业平台,是我国核电产业发展的一次创新探索。借助这个平台,可以建立一套真正意义上的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政产学研用相结合的创新体系,将科研创新做成开放的市场,有效解决核电产业链上下游市场及资源两大问题,实现优质资源的无缝对接。”
采用新模式的核电研发中心之所以落地烟台,源于其得天独厚的地域优势、雄厚的工业基础,以及发展核电的契机。
据了解,作为环渤海经济圈重要节点城市、国家“一带一路”战略支点城市,烟台曾被世界银行评为中国最具投资环境的金牌城市。2015年,烟台规模以上工业主营业务收入1.5万亿元,在全国大中型城市中排名第9位。今年前三季度,烟台工业主营业务收入和利润山东省第一,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累计实现增加值增长9.05%,分别高于山东省、全国2.33和3.05个百分点。
烟台市发改委核电办副主任张洁非表示,2009年以来,依托海阳核电项目建设,烟台市初步建立了核电产业体系,建成了莱山和海阳两个省级核电装备制造园区,在核电主管道、海水循环泵叶轮制造、核电安全壳、核岛制冷设备等领域具备了一定的研发生产能力。“烟台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核电产业发展,先后出台了加快核电产业发展的意见,提出了打造核电产业集群的目标,对烟台核电研发中心建设给予高度重视,在人才引进、税收减免、财政补贴、知识产权保护,加强科技成果产权对科研人员的长期激励识等方面,制定一揽子优惠政策。”
“作为我国核电领域首个新型科研机构,烟台核电研发中心实现了国有企业与社会资本、技术研发与产业发展的有机融合,在体制、机制方面有着明显优势,在薪酬制度、经费制度、研发项目管理制度等方面也进行一系列创新。”烟台市政协副主席、市发改委主任姜中二认为,“烟台核电研发中心将通过搭建开放、共享的平台,充分吸收社会科研力量和资本参与,同时依托中国广核集团、中核集团、国电投集团的科研体系,推动我国核电技术创新发展。”
相关预测显示,到2030年,环渤海湾核电市场将达到万亿元规模。核电项目的建设、运营和维护,为烟台核电研发中心带来了难得的市场机遇。
中广核总经理张善明表示,烟台是充满创新活力的城市,是“一带一路”国家战略的重要支撑点,在发展核电及相关技术、产业方面,拥有良好的工业基础和优越的区位优势。“相信核电研发中心的建设将进一步推动我国核电产业发展,为以‘华龙一号’为代表的先进核电技术研发提供活力,进而打造更具竞争力的新产品,为我国核电技术、装备走出去保驾护航,真正实现国内核电行业装备、标准走出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