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上半年刷爆电动汽车充电圈的APP中,有一个让人容易记住的名字——“特来电”。
鲜为人知的是,特来电的母公司特锐德并非出身能源圈,2014年7月,这家公司投资6亿元,成立了青岛特锐德汽车充电有限公司(后更名为“青岛特来电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下称特来电),才被视作进入充电领域的起点。之前,特锐德更加广为人知的身份是创业板第一股。
2009年10月,特锐德等在内首批28家创业板上市公司正式登陆创业板,当时,其主营业务还是箱式电力设备,因为赶上中国高铁的“黄金时代”,铁路系统采购占公司营收最高时一度达到59%。但在2011年,因为行业变动,以高铁箱变为主营的业绩受到影响,特锐德开始将市场转向电力系统。
事实上,人们对这家公司缺乏行业经验的企业是抱有怀疑的,第一,其斥资6亿元打造无桩充电“智能汽车群充电系统”,而众所周知,电动车充电系统仍然是以充电桩为主;第二,在特锐德的规划中,公司充电系统只是第一步,其还将融合分时租赁、4S增值服务、电子支付等功能,实现大系统买电,大平台卖车和租车,大数据修车,大支付金融等领域,打造新能源汽车互联网的生态系统。
想做颠覆者并不稀奇,但要做好必然经受质疑。特别是在电动汽车利好政策频出的2016年,特锐德2年来的积累能否在此时爆发?
用投资迅速“圈地”
从高压设备跨界到充电领域,特锐德采取的办法是——利用投资作为敲门砖,迅速圈地。
2014年8月开始,这家公司开始与多个地方政府建立合作关系,建立汽车充电合资公司。第一份成绩单出现在公司成立一年后的2015年中旬,当时,北京、天津、合肥、芜湖、潍坊、惠州、长沙、新乡等12个城市已经进入其合作名单。
充电桩一个特点就是技术门槛不高,这意味着企业获得敲门砖并非难事。于是在2015年10月,国家发改委、国家能源局、工信部和住建部在系统内部联合印发《电动汽车充电基础设施发展指南(2015-2020年)》之后,各路资本也开始纷纷涌入这个号称“容量将达到500亿元”的市场。
“每个用电单位内的变压器富余容量是有限的,你抢先占用了,后来者想要竞争,还需要另外投入增加变压器容量才可以开始建充电设施。”澄泓研究对这个名单如此分析,他们认为,先取得合作、也就是获得先发优势的充电公司,必然会被看好。
紧接着,特锐德的布局继续加速,但明显避开了锋芒——其重点放在了一些大企业没有布局的新能源示范城市。截止2015年年底,特锐德充电业务累计签约城市29个、成立合资公司14个、项目落地城市81个,全国累计投建及运营公共充电站1800多个、充电终端约30000个。
然而,快速布局的第一份成绩单,并不那么尽如人意。
在2014年最初的可研性报告中,特锐德预估“初期年经营性亏损约300万元,但经过2~3年的推广期,单个智能终端年均利润约1500元,全部智能终端年利润预计为1.5亿元。运营电动汽车超过1000辆,3年后每年净利润不低于2000万元。”
实际上,2015年,公司在新能源电动汽车业务实现营业总收入1.21亿元,利润-4619.12万元。相当于预估亏损的15倍。
净利润并未伴随收入实现同步高速增长,或是因为战线发展快、速度跟不上。有业内人士曾指出,投入比预期更大,加上业绩短期无法有效释放,是特锐德2015年年报背后的原因之一。
商业模式四部曲
对初创业务的企业来说,除了快速广泛布局,往往还会采取另一个策略——免费。在过去一年的策略,特锐德给人留下的主要印象也是随处可见的“免费”举动。
免费为城市提供汽车群充电系统和技术、免费提供交直流充电设备、免费安装、免费运维、免费提供APP手机应用。2016年7月初,特来电甚至宣布,向行业免费公开16项充电安全核心技术专利,并无偿授权使用,与行业共享。要知道,这16项充电安全核心技术专利中,包括12项发明专利和4项实用新型专利,是公司在过去两年自主研发的核心技术。
“我们就是要免费提供充电系统及终端,这是要全国的充电系统建立起来。”在特锐德看来,免费策略尽管看起来“太舍得花钱”,但正因为有了这样一个大系统,才能从诸多充电公司中脱颖而出,为此后的盈利模式铺平道路。特锐德董事长于德翔认为,特锐德盈利模式将会经历四个步骤,首先是三个常规的步骤:卖电、卖车和租赁。
在特锐德年度报告的描述中,卖电模式即在每一度电上加服务费,并让服务费不高于0.6元。而卖车,即利用汽车充电终端建设优势,以充带车、以车带充,车充联动,车企联合,通过建立汽车群充电系统,最终搭建一个自己的电动汽车线上销售网络。随后,利用其充电系统的优势,在条件比较好的城市,批量购买电动汽车,积极探索分时租赁的商业模式实现车充联动。
其实在2015年,前三个模式已经小试牛刀。其中,电动汽车板块实现盈利1552.06万元,无疑传递出一个对路的信号。
而让于德翔觉得“更有意思”的模式,是修车和互联网金融。
修车模式,即通过充电,对每一种电池的充电特性和运行轨迹进行检测,并把所有的数据放到特锐德的云平台,“就像打开电话的时候,通过杀毒掌握所有的数据。特锐德可以在云平台上把电动汽车所有的数据进行检测,传统的车是到4S店才可以发现问题,而新能源汽车随时可以看到哪里有问题。”于德翔说。
而互联网金融业务的思路则来自电子支付。用户每天都要充电、每次充电均需使用电子支付的习惯,形成巨大的粉丝和活跃账户,最终通过支付实现信息交换的广告等增值服务。在于德翔看来,特锐德立足于2020年中国真正有500万辆新能源汽车的时候,就等于有200~300万个家庭参与平台,从理论上看,买卖东西、团购都可以纳入平台增值服务的范围。
盈利亟需接地气
当前,从充电桩行业进入能源互联网的企业不在少数,主要有两种路线,一类公司偏重设备,做而优则管,以汽车产品为依托进行布局;另一类则偏重运营,在充电桩没有火之前,就已经在充电桩行业内深耕多年,以充电桩作为能源数据流量的导入端口。
而在与各路豪杰的竞争中,特锐德显然不具备先发优势。有业内人士指出,2015年的发展速度,以及最广泛的上下游合作和深度布局,这让其已经拥有了较多的充电终端和较大的市场份额。
2016年,电动汽车充电桩顶层政策的出台,被认为是刺激今年充电桩产业爆发的原因之一。到了下半年,产业政策或将更加细化和接地气——内容围绕地方政府目标分解以及补贴方式调整。
越来越清晰的前景下,诸多资本都在酝酿涌入这一行业,而其中必然不可缺少互联网公司的身影。除了滴滴等出租租赁公司正在谋划新能源汽车和相关网络构建,就连之前的光伏企业SPI绿能宝,也在近期提出,“计划用绿能宝融资的电站所产生的电量,构建出一个以绿能宝为品牌的电动汽车充电桩网络,布局中国一线城市。”
面对更多的竞争对手,特瑞德正在做两件事。
首先是保持自身的良好资本运作能力。6月初,特来电表示正在全国寻找合伙人。如果其能够顺利实施这一计划,通过获得合伙人的闲置资金,目前负债率逐步提高,资金链比较薄弱或许将得到很好的解决。
同时,其还成立规模在10~20亿的新能源产业基金,其中的30%左右参与特锐德的定向增发,30%左右的基金参与特来电发行的企业债,另外40%左右的基金用于投资建立“正和岛特来电新能源有限公司”。
澄泓研究在报告中指出,一直以来,特锐德善用股权激励、减持套现、增持、回购等资本方式,加速财富增长。而如果能运用资本手段,把市值管理继续做好,将有助于自身的发展。
其次,把握住平台运营的风口也至关重要。作为并不具备技术优势,缺乏强硬的国有基因,资本状况尚待观察的企业,其以小博大的过程中,需要想办法避重就轻,尽快寻找到更加接地气的盈利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