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个县将开展试点
《方案》聚焦畜禽粪污、病死畜禽、农作物秸秆、废旧农膜及废弃农药包装物等五类废弃物,以就地消纳、能量循环、综合利用为主线,采取政府支持、市场运作、社会参与、分步实施的方式,注重县乡村企联动、建管运行结合,着力探索构建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的有效治理模式。
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是农村环境治理的重要内容。由于农业废弃物的数量庞大,且全民意识仍有待进一步提高,导致农业废弃物的循环利用存在不少问题,进而也阻碍了相关利用技术的发展、推广和应用。
据估算,全国每年产生畜禽粪污38亿吨,综合利用率不到60%;每年生猪病死淘汰量约6000万头,集中的专业无害化处理比例不高;每年产生秸秆近9亿吨,未利用的约2亿吨;每年使用农膜200多万吨,当季回收率不足2/3。这些未实现资源化利用无害化处理的农业废弃物量大面广、乱堆乱放、随意焚烧,给城乡生态环境造成了严重影响。
为此,《方案》首先明确了此次试点的总体目标,即力争到2020年,试点县规模养殖场配套建设粪污处理设施比例达80%左右,畜禽粪污基本资源化利用;病死畜禽基本实现无害化处理;秸秆综合利用率达到85%以上;当季农膜回收和综合利用率达到80%以上;废弃农药包装物有效回收利用。
而对于试点的选择,《方案》提出将优先在工作有基础、种养殖规模较大、地方有积极性的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农村综合改革试验区,以及国家农业可持续发展试验示范区所在县市开展试点。 2016年,结合现有投资渠道在30个左右的县(市)开展试点。
技术路径探索注重实效
诚然,整治农业面源污染,推进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不仅有助于人居环境的改善,同时也有助于农产品质量的提升和农村经济的发展,但是由于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成本较高,使得农户对环境资源的保护和综合治理考虑不多,无法全面认识到农业废弃物综合利用的经济、环境与社会价值。
为此,要强化政策宣讲、技术业务培训等工作,提高基层和广大农民对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重要性的认识,激发改变生活环境的内生动力。采取“以奖代补”等方式,鼓励各地通过“一事一议”,引导农民投资投劳参与相关设施建设和污染防治,积极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也被视为此次试点的重要保障。
除观念意识外,我国农业废弃物循环利用的技术装备水平较为落后也是制约其推广以及应用的重要原因,虽然很多地方已有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的实践,但是创新性、适应性和可推广价值方面都有待进一步提高。如何探索出有效的技术路径成为了摆在农业废弃物循环利用面前的一道必答题。对此,《方案》在试点任务中重点提出将针对畜禽粪污、病死畜禽、农作物秸秆、废旧农膜及废弃农药包装物等不同废弃物特点,优化集成技术方案,探索有效利用路径。
具体来看,在畜禽粪污方面,将围绕收集、处理、终端产品利用等关键环节,促进资源化利用。一是对不能自行处理废弃物的中小规模养殖场、养殖小区及散养户,实行干湿分离,干粪生产有机肥,完善畜禽粪污收集等设施设备;二是由专业化公司、农民合作社或养殖场成立专门机构;病死畜禽将围绕收集、暂存、处理等关键环节,促进无害化处理,健全完善病死畜禽收集暂存体系,建设专业化病死畜禽无害化处理中心,配备相应收集、运输、暂存和冷藏设施,以及无害化处理设施设备;农作物秸秆将围绕收集、利用等关键环节,促进多元化综合利用。废旧农膜及废弃农药包装物,围绕回收、处理、奖补政策制定等关键环节,提升再利用水平。
同时,《方案》综合考虑区域地形地貌、气候特点、产业现状、生产生活方式和市场需求等因素,按照环境问题相近、强化源头治理的原则,聚焦种养密集区,将试点重点布局在南方丘陵多雨区、南方平原水网区、北方平原区三个类型区。在突出问题是畜禽粪污随意排放、病死畜禽无害化处理不足的南方丘陵多雨区,优先采用“病死畜禽无害化处理中心+若干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点”模式;南方平原水网地区优先采用“病死畜禽无害化处理中心+若干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点+若干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点”模式;在北方平原地区则优先采用“病死畜禽无害化处理中心+若干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点+若干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点+废旧农膜(废弃农药包装物)回收与处理中心”模式开展综合治理。
此外,由于农业废弃物处理费用较高,仅仅依靠农户本身难以承担投资成本,如何拓宽投资渠道、有效利用财政资金、提升吸纳社会资本的能力也将是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的重点所在。日前,国家发改委发布了 《传统基础设施领域推广PPP模式重点项目》,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已名列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