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收集、镇转运、市处理。2006年和2009年,中山市中心、北部组团垃圾综合处理基地先后投入使用,截至今年上半年,除大涌镇外全市各镇均建设完成至少一个带压缩功能的垃圾转运站,各村(居)也建设了垃圾集结点。目前,全市农村生活垃圾有效处理率达80%,分类减量率达30%。
每年“市处理”运营费超1.2亿元
众所周知,垃圾焚烧发电过程中会产生大量废水废气,如何无害化处理这些废弃物成了检查组最关心的话题之一。对此,北部组团垃圾综合处理基地相关负责人介绍,垃圾坑产生的污水会直接输送到渗滤液处理厂,焚烧过后的炉渣则交由炉渣资源化处理厂负责,“我们会把炉渣拿来做地砖和建材等,目前的综合利用率在50%左右”。
从1999年以来,中山市级层面(含社会资本投入)累计投入约25亿元建设中心、北部和南部三个垃圾综合处理基地,处理全市范围的生活垃圾。在“市处理”环节,中山采用特许经营模式,引入社会资本参与基础设施建设和运营。中心组团的焚烧发电厂、炉渣制砖厂以及飞灰稳定化处理中心,北部和南部组团的焚烧发电厂和渗滤液处理厂,均由企业投资建设和运营,其余配套设施由政府财政投资。据了解,从2012年至2016年,平均每年的“市处理”运营费超过1.2亿元。
对于建设这三个垃圾综合处理基地,省人大环资委主任委员陈耀光给予了肯定。“打破行政区域的局限,总体规划和布局生活垃圾处理的基础设施,不仅能减低运营成本和减少污染,还有助于资源的进一步合理利用。”陈耀光说,“中山的城乡一体化建设一直走在全省前列,如今公共卫生也逐步实现一体化,对于其他地方都有借鉴意义。”
垃圾精细管理仍有提升空间
在中山的中心城区,道路两侧的垃圾桶一般都设有红色的有毒有害垃圾箱,定期由专车收集,送至专业的公司进行处理。而在农村生活垃圾分类收集方面,由于农村人口分散,人均垃圾产生量低,建立专门的集中式分类收集设施投入太大,维护管理困难。
近年来,中山加大力度建设垃圾转运站和收集点。截至今年上半年,除大涌镇正在对转运站进行整改外,全市各镇均建设完成了至少一个带压缩功能的垃圾转运站,各村(居)也建设了垃圾集结点,有专门的收集容器和防雨设施,有专人管理。
当天上午,检查组还走访了南头镇垃圾转运站和该镇滘心社区垃圾收集点。据该镇相关负责人介绍,该转运站占地约8亩,共投入资金约1200万元,设计日处理垃圾量达到400吨。按照该镇目前每天160吨的垃圾产生量,转运站可满足10至20年的实际需求。而在陈耀光看来,中山对于农村生活垃圾的精细管理仍有进一步提升空间。“没有一个完整的产业链,垃圾分类是做不好的,中山要大胆探索并根据自身特点来制定实施方案。”陈耀光说,对于电池、农药瓶等有毒垃圾要专门收集进行无害化处理,有机易腐垃圾就采用直接还田等方式就地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