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好友 行业资讯首页 频道列表

惊曝!日本财团搞定《金融时报》,肆意中伤中国企业

2017-09-23 13:520

点名中国国企利用黑客技术“盗取”美国商业机密,污蔑“企业诈骗能手”大多都是中国人,对中国的海外并购热潮大唱反调,甚至还肆意抹黑中伤我们的民族企业,英国《金融时报》是时候脱下他“公正客观”的外衣了。要知道这个出生于英国的媒体早在 2015 年 7月就被日本全资收购了,日资媒体不会“中立”,被日本财团操控的西方媒体,就更是别有用心了。

颠倒黑白频繁唱衰 金融时报为哪般?

从 2015 年开始,《金融时报》当中涉华内政外交的新闻和评论就开始大幅增加,而其中自然也少不了“妖魔化”中国的信息,特别是在 2017 年 2 月份日本首相安倍晋三访美之后,《金融时报》方面除了继续夸大所谓的“来自中国的军事威胁”以外,甚至还不忘对中国的国企也顺便攻击了一番。

这些带有明显政治导向的报道似乎不应该来自一向标榜“不惧怕,不偏袒”(No fear, nofavour)的英国《金融时报》,但是实际上《金融时报》早已不在是属于欧洲的“自由媒体”了,而是已经成为了一家由日本财团完全控股的财经媒体了,因此与其说收购《金融时报》是日本企业的一项战略举措,不如说是日本政府新外宣战略的实质启动,一场没有硝烟的舆论战其实早已打响。

惊曝!日本财团搞定《金融时报》,肆意中伤中国企业

从2015年开始,《金融时报》当中涉华内政外交的新闻和评论就开始大幅增加

早在 2015 年 11 月,也就是日经新闻刚刚宣布收购《金融时报》不久,《金融时报》就向它的日本新东家纳了“投名状”,据《金融时报》报道,中国“十二五”规划中提出的重点发展领域,正好也是 2011 年至 2015 年遭到黑客袭击的部分美国公司的所在领域。

《金融时报》还宣称,中国的五年规划同美国遭到网络攻击的企业有“直接关联”,“什么是中国发展的当务之急,什么就应该是美国重点保护的领域”。《金融时报》甚至信誓旦旦的点名表示,三大中国国有企业受益于中国黑客从对美国企业的网络攻击中所窃取的商业秘密——中国铝业、宝钢集团以及中国国家核电技术公司,这种蓄意攻击言论的背后显然缺失不了“第三方”的推波助澜。

2017 年 8 月 9 日,一篇名为《中国企业为什么难以捉摸?》的文章出现在《金融时报》的网站上,文章中声称,“企业诈骗能手中也有不少中国人”,西方企业恐惧与中国民营企业和国企打交道,“耍花招是所有企业文化中都有的一个特征”;甚至还声称在中国企业中,“身份不明的中?共官员不仅负责选拔国企高管,还指导企业战略”,认为中国“并不总是遵从经济理性”,污蔑抹黑意图十分明显。

《金融时报》对于近年来中国国企的海外并购热潮也大唱反调,认为“中国在海外并购的国有企业很多交易血本无归”,“国企官员通过海外并购洗钱的风险加大”,2017 年 6月 28 日,《金融时报》一篇名为《全球银行需警惕中国企业海外收购热潮》的文章则是表示一些频繁进行海外收购的中国集团“似乎得到了中国政府的支持”,中国企业及其融资不再只关乎中国,呼吁全球的银行及投资者应提高对中国的警惕。

惊曝!日本财团搞定《金融时报》,肆意中伤中国企业

《金融时报》将中国华信与人民解放军直接进行了“关联”

如今,《金融时报》“攻击”的对象已不再局限于国有企业,一些民族企业也成为了他们舆论战的目标:2017 年 9 月 14 日,一篇名为《中国华信大举押注前苏东地区》的文章又将“抹黑”矛头直指世界 500 强企业——中国华信,文章中宣称中国华信与军方的“太子党”精英做生意,并且还故意渲染公司的神秘性,企图引导错误的舆论导向。事实上,中国华信是一家集体制的民营企业,主营能源与金融,经过十多年的发展,目前已经成为了极具国际竞争力和影响力的大型企业,完全不存在什么神秘的背景。

从任何角度来看,现在的《金融时报》实际上都是属于一家日本的媒体,但非常诡异的是,《金融时报》却一直没有发行日文版,只是发行英文和中文的,也就是说,《金融时报》的受众不是日本读者,而是中国和欧美,文武之道,如影随形,如果说,以目前中日力量对比,日本还不敢轻易对中国发动战争的话,那么在没有硝烟的舆论场,我们同样要时刻警惕暗藏着的重重杀机。

巨额现金吓退对手 日企拿下王牌媒体

2015 年 7 月 23 日,日本的纸媒巨头日本经济新闻(Nikkei)宣布正式收购具有百年历史的英国金融时报(Financial Times)集团,据报道,日经新闻总计斥资 8.44 亿英镑(约合13 亿美元)从培生集团(Pearson)手中买入这家英国最具有权威性之一的报纸。要知道《金融时报》长期以来就和美国的《华尔街日报》被普遍视为国际金融市场最具权威的王牌媒体,其言论和指数体系对整个国际市场具有重要的风向标作用,因此这次收购堪称是国际传媒界特别是金融财经类媒体界的一个“地震”。

这笔耗资 13 亿美元的交易包括了 1888 年创办的英国《金融时报》报纸、英国《金融时报》网络版(FT.com、FT 中文网),以及《银行家》(The Banker)和《投资者纪事》(InvestorsChronicle)等子刊,但不包括《金融时报》集团位于伦敦南华克桥 1 号(One Southwark Bridge)的总部大楼和其所持有的《经济学人》集团(Economist Group)50%的股权。

惊曝!日本财团搞定《金融时报》,肆意中伤中国企业

2015 年 7 月 24 日,日经新闻报头条刊登日经新闻收购英国《金融时报》的消息

同时 13 亿美元的交易额,也创造了日本媒体收购海外企业的新纪录。要知道日经新闻的竞争对手——德国斯普林格集团(Axel Springer)此前已经和培生集团开展了近一年的磋

商,而日本经济新闻社参加竞购则仅仅是在正式收购的五周前,因此日本《东洋经济》的一篇报道甚至用了“闪电收购”、“绝杀”这些词来形容这次交易。

实际上直到达成收购意向的当天(23 日),日经新闻都一直处于整个下风。金融时报(FT)所属的培生集团一直都在和来自德国的新闻巨头斯普林格集团商讨最后的收购细节,但是在谈判中没有先发优势的日经新闻直接提出了 1600 亿日元(约合人民币 80 亿元、美元13 亿元)全款交易的方案,在“豪气多金”的日经面前,德国斯普林格集团(Axel Springer)只得放弃了收购准备,随后在 23 日下午 3 时 13 分德国方面放弃收购的 7 分钟后,日经新闻如愿以偿的将英国金融时报收入了麾下。

1600 亿日元“全款交易”成为了本次交易的核心,资料显示日本经济新闻是股份公司,公司有资本 15 亿日元(授权资本 60 亿日元),日经新闻虽然是全世界发行量最大的财经类报纸之一,在 2005 年还创造了 463.5 万份财经类报纸的发行记录,但是要一次性拿出如此大的现金额来进行交易也是勉为其难了,毕竟其 2014 年全年的营运利润才是 102.9 亿日元,那么又是什么原因能够让日经新闻如此的“不差钱”呢?

惊曝!日本财团搞定《金融时报》,肆意中伤中国企业

日本 5 大银行为日经新闻的收购计划提供了超 1200 亿日元的贷款支持

2015 年 11 月 6 日,据交易消息人士表示,日本最大的 5 个银行安排了 1200 亿日元的联合贷款(约合 9.86 亿美元),以供日本经济新闻收购英国《金融时报》( Financial Times)使用,其中三井住友银行(SMBC)11 月就为《日本经济新闻》提供了 1200 亿日元过桥贷款,同时,三井住友银行和瑞穗银行( Mizuho Bank ),三菱东京日联银行( Bank ofTokyo-Mitsubishi UFJ)、大和银行(Resona Bank)及三井住友信托银行(Sumitomo Mitsui TrustBank),还将计划于 2016 年 2 月为《日本经济新闻》提供一笔 1200 亿日元的永久贷款。

1600 亿日元的现金交易中,来自日本几大银行的“贷款”资金就超过了 1200 亿,占比更是达到了 75%,与其说是日经新闻买下了金融时报,到不如直接说是日本买下了金融时报,要知道日本虽然是经济大国,但日语的使用程度却远不如英语和汉语那般普遍和众多,日本媒体的国际的话语权也并不高,而金融时报作为一家拥有百年历史以上的新闻媒体,在英语世界拥有强大的影响力,因此日经新闻的这次收购无疑将会推广日本观点、日本认知在世界范围内的传播,其凸显的政治意图值得玩味。

背后右翼势力隐现 报道难言客观公正

2015 年 7 月 24 日,就在日经新闻收购金融时报的第二天,日本内阁官房长官菅义伟就对此次收购进行公开支持,“经济的全球化浪潮正推动着日本媒体业的前进”。要知道菅义伟一直被认为是安倍晋三的左膀右臂,更是日本右翼保守派的代表人物,日本右翼政府的内阁官房长官在第一时间就表达了对日经新闻收购金融时报的支持,这当中或多或少都体系了日本政府对这一收购事件的态度,特别是日本首相安倍晋三的态度。

而针对日经新闻收购金融时报以及日本右翼政府的“积极”表态,许多媒体认为金融时报将会成为日本的宣传工具,甚至沦为日本的“传声筒”,这种论调并不是什么“阴谋论”,因为报纸从来不会有真正的“中立”,总会要随着东家的指挥棒起舞的,只不过有的高明有的拙劣罢了。日本人买下了《金融时报》,这张报纸将来“给日本做宣传”、“替日本人说话”也不是不可能的。

惊曝!日本财团搞定《金融时报》,肆意中伤中国企业

日本内阁官房长官菅义伟对日经新闻收购《金融时报》表示公开支持

《纽约时报》驻东京记者就发表推文称:“担忧!日经新闻在日本商界几乎就是一个公关机器;它无视了 2011 年的奥林匹克财务丑闻(而《金融时报》报道了出来)。同时高田株式会社的气囊问题也没有得到日经的报道;几乎没有任何调查类的报道。日经是一家日企。”

《华尔街日报》也发表文章称,“日本的媒体文化有着很多面,与西方国家不一样。(日本媒体)对企业与政府等采访对象会表现出敬意”。日经收购了以辛辣评论著称的《金融时报》,“对于日本经济新闻社来讲,可能是想要练练手。”甚至还有人在 Twitter 上评论说,“这是一个大错误,你们就等着《金融时报》给日本做宣传文章吧,从现在起我就再也不看《金融时报》关于亚洲或者东亚的文章了,因为日本媒体里没有一家能保持中立,没有一家不维护他们的右翼政府的,从现在起,大家可以不用再信任《金融时报》了。”

虽日经新闻管理层给出口头承诺,不会干涉金融时报的独立采编和报道,但考虑到日本政府对于日媒的一贯干预和控制,不少人依然担心,《金融时报》今后能否在报道方面继续保持客观公正,特别是考虑到这次收购出资方所代表的几大日本财团银行。

2015 年 5 月,美国《纽约时报》刊登一篇《日本政府如何干预媒体独立》的报道。报道指出,在日本,政府和记者之间的正式关系是通过一系列记者俱乐部来维持的,只有俱乐部会员才能获准参加新闻发布会,而且只有会员才能接触相关官员。作为赋予记者这种特权地位的回报,日本官员想当然地认为,他们的机构或部门将得到正面报道。很多时候也的确如此。

报道还称,“很多记者承认老板顺从政府,但渴望保护自己事业的他们不愿批评政府。对公司的忠诚压倒了新闻独立方面的职业道德。”其实自安倍晋三上台以来,在干预和拉拢媒体方面更为主动和强硬,多次引发国际舆论和日本新闻界对其干涉媒体的指责,日本部分媒体也多次进行选择性报道,选择性忽视不利于安倍政府和政策的新闻。这样看来,收购《金融时报》不是一个单纯的企业行为,其背后,隐现出日本开启新的外宣思路,谋求政治大国地位和对外扩张的新动向,是其更宽泛的对外政治战略的一部分。

如今成为日本企业子公司后,金融时报(FT)对中国的报道,尤其是一些与日方有利益相关的报道,是否还会保持所谓的客观中立就真的很难说了,毕竟日本的媒体文化中就一直缺乏“采编的独立权”。未来,“日系”的金融时报可能会在日本的外宣战略中,起到歪曲历史、粉饰争议的作用,同时也是抹黑竞争对手的有效手段,其试图以舆论战赢得国际认同的举动应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

举报 0
收藏 0
打赏 0
评论 0